今天是: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政治教育 >> 正文

【孝老爱亲】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发布日期:2013-12-01    作者:(栏目编辑:胡合)     来源: 中国文明网    点击:
 
序言
自2007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每两年评选一届全国道德模范,推出了一批传承中华美德、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模范,产生热烈社会反响。
从今年4月起,组织开展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经过群众推荐、资格审核、媒体公示、投票评选、综合评定等程序,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张丽莉等54名同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王凤进等265名同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全国道德模范是当代中国的道德标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们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为人品格,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彰显了人间大爱,展现了人性大美,感动了全社会,温暖了全中国。现将54名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展示如下:
 
 
 
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是你们用人间大爱,诠释生活的真谛;用人间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
 
 
为了挽救重度烧伤、生命垂危的父亲,兄弟俩争相割皮救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血浓于水,手足情深”的真谛。他们就是同为“80后”的海天教育武汉分校职工刘培和武昌机务段火车司机刘洋。
刘培、刘洋的父亲刘盛均在湖北襄阳一家汽配厂工作。2013年6月18日凌晨4时,刘盛均在作业时不慎被高温蒸汽烧伤,全身96%的皮肤烧伤,生命垂危,被转至武汉市第三医院抢救。其间,医院从刘盛均自体取皮做了一次皮肤移植,但效果不佳。医院提出若能从直系亲属身上取皮,是让刘盛均尽快脱离危险的最佳选择。虽然知道大面积取皮存在风险,但刘培、刘洋兄弟俩都试图说服对方,用自己的皮肤去挽救父亲。为此,兄弟两个多次“争吵”,甚至“打架”,都认为父亲供养自己读书多年劳累,一定要舍身救父,不然会一辈子遭受良心的谴责。为了保护弟弟,哥哥刘培趁弟弟上班,偷偷签下了手术单,用自己的头部和背部的皮肤移植到父亲的四肢及腹部,使父亲的恶化病情得到控制。得知消息后,弟弟刘洋失声痛哭,于8月10日也接受了取皮手术,一场争相割皮救父的孝举在兄弟俩身上上演。
取皮和植皮手术进行得很成功,覆盖了父亲刘盛均剩下的绝大多数创伤面,但要彻底脱离生命危险,需要巨额的治疗费用。刘家并不富裕,为替父亲筹集巨额手术费,弟弟刘洋毅然将交完首付几个月的一套新房变卖,所得20余万元全部用于治疗。但是,接下来的植皮手术和各种护理费用至少还需要30万元,为了节约治疗费用,哥哥刘培在接受切皮手术一个星期后,就搬出了医院,搬到弟弟刘洋的宿舍休养。
“中国好兄弟”刘培、刘洋争孝接力割皮救父的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家乡黄陂的100多家单位自发捐款86.4117万元,为这个遭受不幸但充满大爱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包括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孙东林等在内的许多群众专程赶往医院看望,截至目前,社会捐助的爱心款已达190490元。
武汉市黄陂区文明委授予刘培、刘洋“道德模范特别奖”,共青团黄陂区委授予刘培、刘洋“区优秀青年”称号。
 
罗长姐
  罗长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
  35年来,罗长姐精心照料在部队执行任务时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严重智残、按政策应由政府抚养的儿子。虽然充满艰辛,甚至被儿子打瞎一只眼晴,但她始终无怨无悔,悉心照料。
  “儿子是立了军功的军人,我是军人的母亲。绝不能给国家和部队添麻烦,给儿子脸上抹黑。”1978年,家住鄂西深山中的罗长姐,果断接回执行特殊任务时突发意外精神失常的儿子,悉心照料至今。35年来,为照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每天都要发病的儿子,罗长姐脸无数次被儿子抓破,胳膊和手被咬伤,全身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一次,她帮儿子洗澡,儿子突然一拳挥来,把她的右眼珠打了出来,她失去了右眼。每年,她都将家里的口粮卖掉一半,领着其他孩子拔野菜、挖葛根填肚子,攒钱买儿子喜欢吃的大米。她买来绞剪和剃刀,每月给儿子理发,儿子不听话,她为之理一次发短则三四天,最长的一次用了七天。
  为了顺应儿子在部队养成的习惯,罗长姐在吊脚楼住房周围建起一米多高的木栅栏,修了一条环形走道,带着儿子跑步“训练”。由于儿子对军队生活记忆深刻,吃饭喝水一定要用部队的搪瓷碗。罗长姐翻山越岭,到处寻找、购买类似部队发的搪瓷碗。至今,儿子摔坏了100多个搪瓷碗、折断了一万多双竹筷。罗长姐不让医生给儿子注射镇静剂,也不让家人用铁链锁住儿子,儿子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全天候照料儿子吃喝拉撒睡。曾有医生预言,罗长姐的儿子活不过40岁,但是她用母爱创造了奇迹,今年罗长姐85岁,她62岁的儿子身子骨依然硬朗。
  罗长姐先是送弟弟入伍,接着送儿子入伍。73岁那年,她又送孙子参军。每天不管多忙,她都把家门楣上方的“光荣军属”牌和儿子的军帽、军功章认真擦拭、整理一遍。她说:“当兵是保卫祖国,是最光荣的事!”以罗长姐为原型的电影剧本《天下娘心》已获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备案,将于近期进行拍摄。
  罗长姐荣获全国双拥模范个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许张氏
  许张氏,女,汉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许张氏,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97岁老人,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因为生在旧社会,17岁时嫁给了同村的许奎元,人们就叫她许张氏。40年前,小儿子许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94年,许全意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硬是咬着牙自己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许张氏自己动手去做。有时许张氏累得不想动,但是一想到儿子没吃上口热饭,心里就难受起来。每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二哥是我母亲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们,我们想搭把手都不允许,更别说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顾了。”女儿许长荣说。许张氏说:“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孩子一天。”也曾经有人提议出资帮助许奶奶的小儿子住进福利院,减轻老人的负担,让她安享晚年,但被许张氏一口回绝了。老人认为福利院的护理人员虽然不错,但自己在家里亲自照顾儿子应该更好些,她不愿意儿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带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坚毅。
  虽然家境贫困,许张氏却有自己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小儿子分别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是不忘念叨几句感谢的话:“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许张氏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皇甫辉勇
  皇甫辉勇,男,汉族,1983年8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73056部队51分队班长。
  皇甫辉勇,一个用大义大爱传递正能量的“雷锋式士兵”。当妻子身患重病时,他用铁骨柔情呵护至亲至爱,情真意切,用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一名当代中国军人的赤诚、无私和坚韧。
  2001年,皇甫辉勇与江苏姑娘蒋晓芳相识。第二年夏天,皇甫辉勇表白时,蒋晓芳想到自己奶奶年迈多病、养父身患残疾终身未娶的家庭条件,不愿将自家重担压到皇甫辉勇身上,婉言拒绝了他。但皇甫辉勇看重晓芳善良贤淑、勤俭持家的优秀品质,坚持与她交往。2004年6月,蒋晓芳的奶奶突然发高烧,皇甫辉勇立即寄去大半年省吃俭用存下来的500元义务兵津贴。2008年,由于蒋晓芳婚后住在公婆家,养父家失去主要生活依靠,奶奶治病又要花钱,生活变得困难起来。细心的皇甫辉勇主动为岳父办了一张储蓄卡,隔一段时间就往里面存上一两千元钱。2010年11月,蒋晓芳的奶奶摔倒病危,皇甫辉勇无法请假,就马上给奶奶打去5000元治病。奶奶去世后,皇甫辉勇主动把身患残疾的岳父接到自己家住。
  2011年3月,蒋晓芳检查出恶性脾肿大,手术要3万元,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是很大一笔钱。为不影响皇甫辉勇工作,蒋晓芳一直隐瞒病情。皇甫辉勇知情后,四处寻医借钱,为妻子成功做了手术。但无情的病魔第二年再次降临到蒋晓芳身上,她被查出患有畸胎瘤,手术费高达十几万元,即使手术存活希望也十分渺茫。善良的晓芳怕拖累丈夫,提出离婚。皇甫辉勇却坚定地说:“晓芳,天塌下来,我顶着!”在部队和战友的帮助下,蒋晓芳接受了手术。术后蒋晓芳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皇甫辉勇就悉心照顾她饮食起居。2012年12月,蒋晓芳病情突然恶化。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和渺茫的治愈希望,皇甫辉勇没有选择放弃,他说:“没钱可以借,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妻子去世,皇甫辉勇安顿好妻子后事,把岳父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迁到自己父母的户头上由自己代缴,并托付家人照看好岳父。妻子住院期间,他帮同病房低保户老人垫付2000元医疗费。他还与镇江福利院一名与妻子身世相似的9岁女孩,建立了长期资助关系。今年,他在部队倡导建立“爱心基金”,带头捐出工资,筹集资金20多万元,成立30余人的“爱心团队”,经常到社会上为群众服务。
  皇甫辉勇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被南京军区表彰为“学雷锋标兵”,入选“中国好人榜”。
丁水彬
    丁水彬,女,汉族,1971年12月生,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员工。
  丁水彬多年来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地护理双腿瘫痪的公公、年迈多病的婆婆和双目失明的丈夫,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之歌。
  1999年,丁水彬与丈夫王健宏结婚。公公1971年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婚后,丁水彬毅然从婆婆手里接过护理公公的重担,白天,她要经常为公公擦洗身体,按时给公公伤口烤电、换药,每2至3个小时要帮助上一次厕所,翻一次身;晚上,她要清洗尿布、褥子,还要打扫室内、清洁卫生。到过她家的人都说,家里不像是有病人,这样清洁整齐,真不容易。在她的护理下,公公从未发生过身体感染,更未生过褥疮。但好景不长,2002年6月,丈夫王健宏患全身“重症多型性红斑”,经全力抢救虽保住了生命,但双目失明。丁水彬又承担起了照顾丈夫康复的重任。然而祸不单行,2003年,婆婆梁秉兰在身患胰腺炎、胆结石、萎缩性胃炎和高血压等多种病症的情况下,积劳成疾,不幸再次病倒在家中。这一下,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丁水彬的肩上。在那一段时间里,她同时服侍3个病人,还要挤出时间外出挣钱补贴家用,仅仅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她就瘦了15斤。在她的精心护理下,丈夫和婆婆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基本恢复了健康。为降低费用,方便照顾家人,她自学了医学护理知识,学会了打针、换药、治疗烤电、按摩等技术,家人遇到一些小伤小病,尽量不请大夫,能不去就不去医院。就这样,丁水彬不离不弃,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空。
  丁水彬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
吴林香
  吴林香,女,汉族,1999年5月生,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初级中学学生。
  面对继父外出打工、母亲身患癌症、外公外婆双双残疾和弟弟年幼,14岁的吴林香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大”家。
  9岁时,吴林香的父母离异,她跟着妈妈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后来,妈妈再婚,又给她添了一个可爱的弟弟。2012年,外婆突发脑溢血,从此瘫痪在床,不久,妈妈查出患了肺癌,加之外公早年摔倒右手一直残疾,这个家庭顿时陷入困顿,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
  妈妈病后,继父想外出打工挣点医药费,可他又放不下家里的病人和孩子。年幼的吴林香看出了继父的顾虑,她主动对继父说:“你就安心出去打工,家里全交给我,你放心。”就这样,继父走了,一个月只能回来看一两次。
  从此,吴林香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生火做饭,然后帮助外公、外婆、母亲和弟弟逐一穿好衣服,再给他们端饭喂饭。忙完这一切,她才草草吃完早饭,带着弟弟急忙往学校赶。学校离家有十多公里山路,来回要走近4个小时,每逢下雨天,弟弟上学放学就全靠她背。
  下午放学回家已是6点多,吴林香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外婆和母亲的病情,然后开始熬药、做晚饭、替她们擦洗身子和洗衣服。直到晚上10点后,她才有时间做作业。每天深夜,她还要起床好几次做去看外公、外婆、妈妈和弟弟是否安好。到了周末,吴林香就得下地打理庄稼,并割好一周的猪草。所有的苦和累,吴林香强忍着,她不想影响妈妈的病。
  一次,吴林香无意中发现妈妈床头藏着一瓶农药,她全明白了,强忍着泪水,抱着妈妈说:“妈,您走了,我们就成了没妈的孩子,千万别丢下我们呀。”看到突然间长大的女儿,妈妈从此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小林香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孩。”班主张老师称。在学校,吴林香学习特别用心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可她很少告诉同学和老师,只是大家感觉她皮肤越来越来黑了,身体越来越瘦了。
  吴林香的事经媒体报道后,很多好心人献出了爱心,她都一一记在小本子上。“等我长大了,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我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这个家,为了报答好心人”吴林香说。
  吴林香入选“中国好人榜”。
苏金兰
  苏金兰,女,黎族,1962年2月生,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母山镇腰子居委会居民。
  一提起苏金兰,乡里乡亲都对她赞不绝口,因为她用自己智慧和坚强毅力,把多年残疾的儿子培育成为一名世界特奥冠军。
  苏金兰的儿子邢诒招和女儿邢诒玲均属4级残疾。邢诒招因小时候生病后遗症导致智力低下,后又因被骗爬树摘椰子而摔断右腿,成为残疾人;女儿邢诒玲从出生便有精神问题。平日里,苏金兰除了要照顾两个未成年的残疾子女,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她的丈夫邢国武因手受过伤,不能干重活,大女儿因年龄小,也做不了什么体力活,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苏金兰身上。有人向她提议,把两个智障的孩子送给好心人养,让拮据的生活缓解一点,她没采纳,毅然坚强地挑起了这副重担,种好2亩水田和4亩已开割的橡胶。
  2001年,琼中县残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推荐残疾人进厂务工自力更生活动,为了两个孩子得到一些专业培训和教育,学会自力更生和与人相处之道,苏金兰把儿子邢诒招和女儿邢诒玲都送进厂里。2003年,海南省特奥会田径队招收队员,邢诒招被选中,需要到海南省残联特殊大学学习,她让丈夫邢国武专门照顾儿子,家里的一切都由她一人来承担。她时常去看望,并激励着儿子一定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儿子很争气,2005年在全国特殊奥林匹克田径比赛中,首战告捷,拿到了2金1铜的好成绩。在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和2009年世界冬季特奥会比赛中,她儿子又不负众望,拿到了3枚金牌的好战绩,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世界特奥冠军。
  不仅要照顾几个残疾人,而且培养出一个世界特奥冠军,苏金兰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努力!她儿子先后获得了全省、全国、全世界金牌共10枚,银牌2枚,铜牌2枚等共计32枚奖牌,被评为“全国优秀特奥会运动员”、“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中国体育代表团优秀运动员”等。苏金兰家庭也先后被评为“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和“海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
 
廖月娥
  廖月娥,女,汉族,1963年4月生,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新合村桐冲组村民。
  30年来,廖月娥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关照别人,去温暖孤独者的心灵。她先后将4名无亲无故的残疾、孤寡老人接到家中赡养。大爱超越血缘,温暖人间。
  因家境贫寒,8个月大时的廖月娥被抱养到一廖姓人家。养母多病,养父上班无法照顾。13岁时,廖月娥便辍学在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料理家务的重担,苦难的岁月磨练出了她吃苦耐劳的品质。1981年9月,廖月娥与丈夫结婚后,夫妻俩用勤劳的双手建家创业,种地、养猪、开打米厂,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婚后的廖月娥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更懂得以感恩的心尊敬自己的养父母。不仅悉心照顾身患高血压的养父和多病的养母,还将孝行延伸到周边那些孤寡残疾老人身上,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1982年3月,廖月娥夫妇把本村五保老人廖兴红接到自己家,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让他愉快度过晚年,直到 1995年4月老人去世。1986年5月,瘫痪在床多年的同村村民任国华失去家人。廖月娥与家人商量,将任国华接到自己家里。廖月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为他洗衣浆衫、收拾房间、添衣置被。无论寒暑,无论农活多忙,一日三餐总是将热饭热菜送到任国华的跟前。任国华患有脚病,腿脚经常流脓水,气味难闻,但廖月娥从不嫌弃他,每天都给他洗脚。为减轻他的病痛,廖月娥四处打听药方,为他买来中药煎熬,缓解他的病情。任国华瘫痪在床,大小便成了最麻烦的事情。廖月娥就想出一个办法,给任国华床边设置一个导尿管,在墙上掏一个洞。这样,任国华的小便就顺着管子流到了屋外的容器里,保持着任国华房里的干净。廖月娥请人为任国华特地做了一个坐式木桶,每次大便就由廖月娥背上背下,从不嫌脏怕累,在任国华面前没有一句怨言,没露一点脸色。身患重疾的任国华到2002年去世,在廖月娥家整整生活了16年。1998年,廖月娥将瘫痪在床的周桂三老人接到家中,使老人在最后一年的弥留之际感受到了贴心的照顾。2010年,75岁的孤寡老人胡锡群住进了廖月娥家中,得到了细心照顾的他如今身体硬朗,每天都乐乐呵呵的。
  廖月娥荣获湖南省助残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尼玛潘多
  尼玛潘多,女,藏族,1970年1月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环卫工人。
  她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却总是默默用爱心关怀着别人,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尽管家境并不富裕,却用自己尊老爱幼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周围群众的交口称赞。
  1996年,52岁的次仁奶奶的老伴去世了,膝下又无儿无女,尼玛潘多总想为次仁奶奶做点什么。她和老公商量以后,决定接老人到自己家里供养。做通家人思想工作后不久,次仁奶奶带着自己的茶碗和藏被开始了儿孙同堂的新生活。随着时间的增长,次仁奶奶和尼玛潘多一家的感情也日渐加深,尼玛潘多尽量让老人孩子吃的好一点,有空了跟次仁奶奶聊聊心事。隔上一段时间尼玛潘多给次仁洗头发、梳头发。丈夫在外面进了新货,尼玛潘多毫不吝啬给次仁奶奶换上尼泊尔新款的头饰、手镯。逢年过节,尼玛潘多也会给次仁奶奶塞一些零花钱,让她自己买点好吃的。过年的时候,一大家子买新衣,炸卡塞,做藏面、摆切玛;周末一起逛公园、晒太阳、转经。小女儿还会教奶奶识字,有时还爬到奶奶怀里,骑到奶奶脖子上。当尼玛潘多一家和次仁奶奶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由于年事已高,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尼玛潘多夫妇就带着她去医院。2012年下半年,次仁奶奶一直拉肚子,没胃口吃饭,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尼玛潘多担心奶奶活不了太久,就陪奶奶去了一趟几十年没回的老家,圆了老人一个梦。奶奶弥留之际咳血,什么药都补不进去,尼玛潘多喂奶奶喝清茶,结果奶奶示意要吃稀饭,当尼玛潘多煮好稀饭,奶奶却走了。尼玛潘多为此常常自责。
  2004年,尼玛潘多在居委会菜地看见一名被遗弃的女婴,不加思考就把孩子抱回了家,视如己出,精心呵护。孩子现在9岁,读小学了,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着快乐的童年。然而大爱的背后,却深藏着一个女人的艰辛。尼玛潘多的丈夫做过生意,开过货车,收入不稳定。她自己也换过好几个工作。2002年一场意外的车祸让尼玛潘多轻微脑震荡,从此在家休养了很长时间。她忍受病痛,熬过了儿子的青春叛逆期,走过了老公生意赔本的时候,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初衷,她将这份爱进行到底。
  尼玛潘多获第三届西藏自治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陈斌强
  陈斌强,男,汉族,1976年1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磐安县实验初中教师。
  5年来,为方便照顾患老年痴呆的母亲,陈斌强每天背着妈妈上下班,来回30公里。他的至诚孝心感动了周围的人们。
  9岁时,陈斌强的父亲因车祸去世,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3个孩子长大。1993年陈斌强从义乌师范毕业后,为了照顾家里年迈的奶奶,他毅然选择回磐安工作。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生活能力。一天,陈斌强的姐姐无意中提到,妈妈清醒时说过,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想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决心再困难也不丢下妈妈,他把刚刚两岁的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踏上了“带着母亲去上班”的路。
  陈斌强家住在县城,距离他工作的冷水镇中心学校有30多公里的山路。为了照顾好母亲,每天他都会背着母亲,骑上一个多小时的电动车去上班。每次出行前,为了安全,他骑上车后,会用一条粗布背带将自己和母亲绑在一起。陈斌强说,小时候母亲就是用这条背带背着他,现在他该用这条布带背母亲了。一连5年,陈斌强用这根背带风雨无阻地带着妈妈上班。他还专门在母亲房间里贴了一张照顾母亲的作息表,每半小时做什么,上几次厕所,何时散步、聊天、睡觉,他都了然于心。每次离家外出,他都要背着90多斤重的母亲,上下六层楼梯,走200多个台阶。这对于一个身高只有1.65米、体重110斤的他来说并不轻松。但他最担心自己照顾不好母亲,担心母亲受苦。
  5年来,陈斌强不抛弃、不放弃,以单薄肩膀撑起这个家,坚持带着母亲上班,边教书、边照顾母亲,做到教书育人和照顾母亲两不误。在本职岗位上,陈斌强恪尽职守,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万能螺丝钉”。他参加工作后先后到墨林乡中心学校、新渥初中、冷水中心学校等任教,每到一校,他都服从学校的安排,教过历史、物理、社会、科学、体育、美术等多门课程。学校缺什么学科的教师,他就教什么,干一样爱一样。“孝顺”、“尽职”,坚守中的陈斌强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教师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
  陈斌强获得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张桂兰
    张桂兰,女,汉族,1972年10月生,青海省门源县西滩乡宝积湾村村民。
  面对患有胃糜烂的丈夫,年迈体弱的婆婆,右腿严重残疾的大伯哥,高位截瘫的小叔子,张桂兰用17年的坚守,艰难支撑起有着4位病人的困难家庭。
  17年前,张桂兰与老实本分的吴元新成家。在结婚前,吴元新就坦诚地告诉她,母亲年迈体弱,哥哥右腿严重残疾,弟弟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自己就是全家的依靠和支撑,嫁给他,婚后要照顾体弱的母亲和病残的兄弟。望着眼前朴实坦诚的小伙子,张桂兰善良的心被深深打动,默默点了点头,从此与丈夫一起挑起照顾这一家人的重担。
  张桂兰像对待孩子一样去照顾、呵护家里的每一个人。由于常年瘫痪在床,小叔子吴元林智力发育存在很大问题,至今不能开口讲话,就连最基本的吃饭、上厕所也不知道。张桂兰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伺候小叔子上厕所、穿衣服、洗脸,生火做饭。等家人都吃过后,她又忙着打扫房间,帮助大伯和小叔子活动身体,到了晚上,她总是将家人全部安顿好才去休息。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无论多忙多累,她总是为家人按时做好一日三餐,及时清洗换下脏衣服,和丈夫定期带大伯和小叔子修剪头发。10多年来,她精打细算着将家里人的饭菜调剂的营养、丰富一些,而自己几乎没买过像样的新衣服,偶尔到市场买些肉改善生活,她和丈夫也舍不得吃一口,留给大伯、小叔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多吃点。
  2011年6月,更大的困难降临,丈夫被查出患有胃糜烂住进医院,本就生活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坚强的张桂兰硬是咬着牙,再次迎接了命运对她的挑战。在张桂兰的精心照料下,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也有滋有味,丈夫吴元新说:“桂兰真是千里挑一的好人,能娶她做媳妇,我这一辈子知足了!”村子里的乡亲们提起张桂兰,也都赞不绝口,纷纷说到:“如果没有桂兰,别说小叔子活不到今天,就是这个家也没法支撑下去。”张桂兰的孝老爱亲行为也深深影响了一双儿女,两个孩子也特别孝顺,自觉传承孝老爱亲的家风,帮助母亲分担家庭的困难。
  张桂兰的家庭荣获青海省和谐文明家庭标兵荣誉称号。
 
张耀华
  张耀华,男,汉族,1948年4月生,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〇团退休职工。
  当年轻妻子不幸瘫痪后,张耀华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作为丈夫的责任。39年的悉心照料,15330个日日夜夜的呵护,用行动诠释了真挚的人间亲情。
  1970年,分别从北京、上海来兵团农三师五〇团工作的小伙儿张耀华和姑娘王晓婉相恋结婚,第二年王晓婉怀孕后,感觉腰腿疼,有时候几乎连走路都直不起身子。1971年11月儿子降生,可王晓婉却怎么都下不了床。经医院诊断,她因患胸椎结核导致瘫痪。不久,孩子也夭折了,在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下,王晓婉整个人都垮掉了。张耀华带着妻子跑遍上海各大医院,可病情没有丝毫转机。为了治病,他们欠下了1万多元债务,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1万元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张耀华不得已,只得决定带妻子回五〇团。临走前一天晚上,张耀华的父亲对儿子说:“晓婉可怜,不管将来怎样,都不许你把她甩了!否则,一辈子都别进家门!”
  父亲的忠告,男人的责任,使张耀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王晓婉的爱。从那时起,照顾生病的妻子就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妻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烫洗夜里弄脏的床单被褥。他知道妻子爱干净,准备30多块垫子、10多条床单、毛巾被,总把妻子弄得干干净净。王晓婉不想拖累丈夫,1978年夏天,服农药自杀,幸好发现及时。张耀华耐心劝说,让妻子树立起生活信心。知道妻子的手巧,他就鼓励妻子学编织;妻子喜欢琼瑶小说、喜欢花和鱼,他就把琼瑶的《窗外》、《金盏花》带回家,把鲜花、热带鱼带回家,哄她开心。五〇团的人都知道张耀华和王晓婉的事,有个姑娘曾经被张耀华对妻子的执著所感动,产生了想嫁给张耀华,跟他一起照顾王晓婉的想法。当时的工会主席知道了这件事,代姑娘转达了好意,并表示愿意去做王晓婉的工作。张耀华连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晓婉哪受得了这种事,求你千万别跟晓婉说,说了就是把她往死路上逼啊!”
  王晓婉常对张耀华说:“你这辈子都让我害了,你太苦了。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还给你当老婆!”张耀华总对妻子讲:“你活着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如今,张耀华和王晓婉已共同走过了42年的岁月。
  张耀华荣获兵团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胡合

上一条:【诚实守信】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

下一条:【学习党的历史 践行群众路线】网络学习竞赛活动